連云迎“鮭”客
- 時間:2025-11-20 11:38 來源:連島街道 閱讀次數:
近日,連島海域一項顛覆傳統海水養殖的創新實踐正在悄然進行,在連島街道、江蘇海洋大學與養殖企業三方協同推進下,首批2000尾三文魚苗成功引入指定海域布放深水抗寒網箱,這批鹽化后的魚苗每只體長45-50厘米,重約2000克左右。
同時,約10萬只海參苗被精準投放在人工牡蠣漁礁區,參礁共生的創新生態養殖模式也進入規模化實踐階段。深海銀鮭陸基馴化與生態疊礁養殖海參實踐,實現經濟與環保的雙重“破局”。
在海風與翻涌的碧波間,體型修長、鱗片閃耀的三文魚苗首次在連島海域進行規模化越冬試養,等待次年4月捕撈上市。這批源自冷冽水域的“深海貴客”,將直面黃海冬季低溫與洋流挑戰,這場科技護航的極境“求生術”的成敗不僅關乎一個產業的萌發,更為冷水魚類深遠海規模化養殖趟出了一條新路。三文魚作為典型冷水性洄游魚類,其生存對水溫、鹽度及溶氧量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。跨越生存的“臨界點”三文魚的最佳生長水溫范圍為8°C至14°C。當水溫低于4°C,其攝食與代謝活動將大幅減緩,生長停滯;而當水溫長期高于20°C,則將引發嚴重的應激反應甚至死亡。黃海連島海域冬季的表層水溫可能降至5-6°C,這正是本次試養的最大挑戰。
受天然礁石區生物附著現象啟發,用牡蠣殼仿生堆疊技術建設牡蠣礁盤區。牡蠣殼天然的碳酸鈣成分與微孔結構,特別適合藻類孢子和微生物定殖,當這些生物膜形成后,不僅能為海參提供天然餌料,殼間錯綜復雜的空隙更是絕佳的庇護所。這種“以廢治廢”的養殖模式,為傳統漁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,成功實現了“污染源”到“資源庫”的華麗轉身。
“參礁共生”最大限度利用了海域空間和自然生產力,在不增加餌料投喂、不擴大養殖面積的前提下,有效提升了單位水體的經濟效益。同時,這種模式有助于增強海底生物多樣性,鞏固礁體生態系統,是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有力嘗試。

蘇公網備32070302010006號